26 July 2011

未來一頁已開啟!‧大馬面子書世代在街頭誕生!

文 : 星洲日報/新教育‧報導:許雪翠

转载 : 星洲日报

  • (圖:星洲日報)

1 of 5

709之前,面子書上一片黃潮,每張面子上方或下方都有一黃圈;709當天,有人一面跑一面更新面子書status,儼然是即時報導的前線記者。

出席的年輕人事後笑說,有一個有趣的經典畫面,就是當催淚彈或水炮發射時,只見無數支手機、相機,甚至是苹果iPad同時高高舉起,這些年輕人不是轉身逃命,而是拼了命的想記載、想上傳、想留住這個畫面。


709過後,面子書上突然湧現一大群對資訊饑渴的網民,但凡有status更新,有短片上傳,或有照片出現,都會有鋪天蓋地的狂like和留言。

根據觀察家指出,709現場很多年輕人無黨無派,臉上只寫兩個英文字母:FB!(面子書facebook的縮寫)這一切,意味甚麼?

不管你同不同意,面子書世代已然誕生,而且正在急速成長!這個永遠在線的新世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世代,他們會否改寫馬來西亞新篇章?他們將會如何改寫呢?

面子書世代小型交流會
日期: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地點:富都車站附近的星巴克

記者:網絡媒體的力量,你們在這一次的709中感受到了嗎?

●張勃星:感受到了,且其力量之巨大是無可置疑的。相信很多參與者都是網民,他們透過面子書、 推特、官方網站等不斷更新的活動資訊得以更瞭解當下的集會局勢。例如709大集會當天,凈選盟不斷在面子書及推特更新集會資訊,號召參與者前往某個地點集 合,而參與者則透過手機上網查詢消息,能避免資訊上的錯誤傳遞。我想這樣的集會情形是以往不曾出現的。

假設2.0活動單靠派傳單,發酵面不會如此擴散。我們在網上,隨時都可以更新消息,當愈多人分 享愈引起注意,而且網上還有指南和求助電話等提供,知道得愈詳細就愈有安全感。當你覺得有共鳴就會想要成為一份子,連鎖效應便產生了。面子書給了我們這些 年輕人機會,讓我們有機會走出去目睹更多實況,做更多冒險的新嘗試。就這件事情來說,我很多朋友以前是不關心政治的,現在都說要去登記當選民了。

●鄧德興:我的街頭現場系列照片能引起網民關注,主要是因為面子書的雪球效應,大家競相轉貼,便引起了注意。

●陳則勝:不能忽視網絡的力量。不排除許多上街的年輕一代,所獲得的資訊,大部份都是來自互聯網。如果709不是網民鋪天蓋地做各式各樣的宣傳,未必會有這麼多年輕人關注這件事情。現在多媒體訊息已經不只是文字,還包含了影片、音樂、照片等等。

記者:美國普渡大學傳播系主任哈沃德塞弗總結了2010年互聯網十大趨勢,排名第一就是“活在此刻,即時的就是有效的”。709讓你們看到這句話的定義嗎?

●張勃星:街頭現場可說是人手一機,不是相機就是手機,甚至有兩三個是手舉iPad帶領群眾邊 喊口號邊即時上傳的。催淚彈丟下來的時候,抬頭看到的不是人頭,而是高高舉起的手機。現在的手機可以上網,可以隨時在線,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記者,現場直 播,把現況傳給沒有來的人,所以沒有來的人也有人在現場的真實感,能感受當時的氛圍跟情緒。

這是一種趨勢,但我認為在現場,如果只忙拍照、錄影,然後即時上傳,就會少掉用心去感受、真正 去參與的時刻。我有朋友每5分鐘就更新訊息,以致對當時周圍發生的事懵然不知。這是很可惜的!活在此刻的意思就是要活在當下,他們在網上可能很即時,很有 效,但卻失去了真正的“活在當下”。當感受不再直接,他們的記憶可能就要靠重看照片或影像才能想起某些片段,而不像老一輩那樣,親眼看的,親身體驗的,雖 然沒拍下,卻因為感受深刻,而記住一輩子!

●陳則勝:我認為在網絡世界裡,即時真的有效!有一批人用鏡頭去記錄歷史,也是很重要的!以前是我們造就了互聯網,現在卻是互聯網造就了我們。“即時”的確是互聯網的一大優勢,709訊息若是缺乏網絡管道,消息並不會發送得如此迅速。

記者:在網絡2.0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是記者,我們迫切需要的是甚麼?

●鄧德興:探索真相的能力。709那天我原本是要騎腳踏 車進城的,但是一出門就連人帶車翻倒在地,滿臉是傷,但因為認同我們需要一個乾淨的選舉制度,所以還是決定要出門。我沒有參加政黨,也沒有派系,我就是一 個普通人民。集會結束後我走到金河廣場看看次日工作的場地。路上有陌生人前來打招呼,說在網上看到我,叫我英雄還要求合照,我感到很驚訝。過後就接到學長 的慰問電話,上到monorail還有人讓位給我。在我搞清楚發生甚麼事以後,才發現原來我跌到臉青唇腫的照片被網絡媒體現拍現傳,而我就被網民誤會說是 被警察打了。

這件事讓我意識到,在網上,如果有不負責 任的網民,就是一個很糟糕的問題。很多人收到資訊馬上就傳發。短訊轉發也好,電郵轉寄也罷,最新的當然是在面子書上post,大家想要探求真相的決心很 低,真相好像不需要證實,變得不重要,這很危險。作為網民的我們,以及教育下一代的學校,都應該多上一堂課,叫作網絡道德課。

●張勃星:現在很多人得了面子書強迫症,每5分鐘就要打開面子書,可是他們對資訊的判斷力卻不足,無法分辨真偽。

●鄧德興:對啊,像angry bird之前就上了《國家地理雜誌》封面,結果大家都說真有這種鳥存在,大家連要到雜誌的官方網站查其真假這件事都懶得做,大家好像都沒有追求真相的欲望了。想想如果今天不是為了透明的選舉制而受呼吁上街頭,網民會不會被某些有心人利用呢?

記者:網絡十大趨勢的其中一條還包括“擴充現實”。

●鄧德興:現在談709或轉貼709相關文章、照片或影像,是面子書上的一種流行,彷佛不做這 件事就是跟不上潮流。當每個人都在談,你不能不談,不談就是out,於是很多人開始在面子書證明自己,很努力的通過面子追趕上這個潮流。就像我拍那張安娣 緊閉雙目孤身背對鎮暴隊的照片,在面子書一轉再轉,只是我在想,這只是因為一時的潮流,還是這張照片真的那麼感動?

記者:我看到不少人在面子書上給你留言加油打氣,像說:“年輕人,再接再厲!用良心抓鏡,用感覺攝像……才能拍出會說話的照片!”這樣的留言,網絡的普及是不是潛藏一股看不見的力量?

●鄧德興:這樣的留言當然給我很大的鼓勵,但網絡無邊界,一段話或一張照片流傳出去以後,你很難想像它可以發酵到甚麼程度,會帶來甚麼衝擊,會帶來甚麼效應,甚至讓你個人的生活產生甚麼程度的影響。

●陳則勝:當你知道面子書是一個公開的場合,就得小心言論。當你對科技不夠瞭解,對面子書的“遊戲規則”不夠瞭解,就投入其中去玩,可能會出問題。

●張勃星:我也在面子書上書寫709後記。2700個字,心想網民已沒有耐心看長篇,大概沒人 會讀完。我寫時純粹只是要記錄自己的心情,抒發當時的感受,沒想到會經轉發,然後收到陌生人來給我鼓勵,這一聲鼓勵給我支持的力量,讓我相信文字的力量, 同時有信心可以走得更遠,我想這是社交媒體帶來的正面力量。

記者:未來的面子書世代,將會如何改變或開創民主程序格局?

●鄧德興:這個世代的生命力很強,可以紅得很快,也可以很快就不見。一個話題如此,一張照片亦然。以前的經典可以是真的很經典,現在所謂的經典很快就被另一個經典覆蓋過去。我偶然拍到的那張709安娣的所謂經典照,我相信很快也會被蓋過去。

●陳則勝:整個面子書的架構,是非常有互動且有系統的讓一批人在網絡上聯繫起來。所以我們可以 看回部落格時代、電子郵件時代等等,相較之下,互動的性質就不如面子書。而現代人在追求新鮮度這件事情上,是很渴求的。面子書算是一種媒介,讓一批人用最 快的速度去交流、分享所見所得,這種速度是過去不能相比的。

未來的面子書世代,除了在網絡上以虛擬形式參與類似709的活動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表現出了前 期的醞釀以及後期的發酵。我們可以察覺,在709前幾天,面子書上的相關消息是幾乎不間斷的在流傳,仿佛在預告一場完美的電影演出一樣;反之,709之 後,24小時以內已經有許多影片、文字、照片等不斷出現,更甚的是許多網民也靠這些訊息,在整合了之後做出感言、評論。

如果好好運用網絡這個媒介,在整個民主程序上,是一項相當大的突破。尤其是網絡上沒有限制選舉期,任何政黨都能時時刻刻發佈政見。民主的最終目的,就是一切以人民的角度為出發點。網絡的出現,是讓大家更容易聽到別人的聲音,從而思考自己的決定。

●張勃星:我不認為未來的面子書世代將會完全改變民主程序格局,不過我相信很可能可以作為開端,如候選人可透過網絡或面子書進行競選活動。但我認為以現狀來看,民主程序應該不容易為面子書所左右。

2011年,面子書在全球有75種語言版本,經常使用者 逼近7億人(全球上網者約20億人),是世界“第三大國”,面子書更在全球超過30個國家擁有超過該國總人口30%以上的用戶,同時全球用戶更以每個月約 2500萬人的速度增加中,它已成為世人(尤其18~34歲)的一種共通的文化經驗。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