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纪念馆
概念
希望改变过去传统文物馆的静态展列形式,它除了有静态的文物展列,同时也设有动态的多元活动空间,通过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能更有效的推介林连玉先生及其精 神。为了带动不同层次人士的参与,纪念馆将设立定期的活动项目,此外也为参访团体设计活动。林连玉纪念馆标志着民族争取民主、追求正义、契而不舍的精神, 它是历史的记载与见证。我们希望建立一座肃穆庄严,能展示历史文化内涵及洋溢多元人文精神的纪念馆,以呈现承先启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内容规划
· 多元活动室或小礼堂:可当作讲座、研讨会或接待参访团体。
· 林连玉全身塑像, 林连玉巨型画像
· 林连玉文物展列(包括遗物、家书、亲笔文告及重要会议记录等)
· 林连玉生平事迹简介, 林连玉基金简介及发展
· 各名家或单位赠品(书、画、雕刻等)
· 会议厅/放映室:供开会及放映与林连玉先生有关之短片。
· 展览厅:供书画展或其他文艺展,除了供本会用之外,也可出租。
· 林连玉基金办公室
· 林连玉资料室
为何要设立纪念馆?
曾经有人问:
"为何要特地建立一座林连玉纪念馆来纪念已经作古的人?"
"为何要建林连玉纪念馆而不建造一座华人文化馆取而代之呢?"
林连玉纪念馆不仅仅只是一座纪念馆,同时也是一座代表着民族尊严、民主、民族教育的标志与象征。
这一个坐标,将提供设备齐全的研究及文物保护中心,集中及完善保存林连玉先生的文物;以让后辈子孙可以全面了解马来西亚华教历史、民主斗争进程,更能从林 连玉先生的生平事迹中得到启发,进而造就一个共存共荣的国家。
这几年来,各地陆续提出了建设华人文物馆的建议,这是值得让人欣慰的。
有人建议建造一座大型文化馆,把所有华人历史文物尽录其中,这未尝不可,可是这座文化馆要建在什么地方呢?
这座集百家的文化馆要由谁来负责收集、处理各种文物呢?
因此有人笑说:"我们终于可以看到关帝爷、孔夫子、佛祖、叶亚来、妈祖、大伯公、林连玉、陈祯禄等满天神佛加先祖及近代华社领袖共聚一堂,皆大欢喜了。"
马来西亚十三州的华族生活文化皆有其特色,而林连玉先生展现的却又是另一个超族群、跨宗教的精神,他提倡的是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各族人民要共存共荣、并且 要效忠国家,这种思想必须延续下去并续展开来。
我们切勿神化林连玉先生,我们遵循的是他的精神、他的目标以及继续林连玉先生未完成的民族使命。
因此林连玉纪念馆必定要建立起来,成为一个文化传承、教育延续的根据地。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灵魂,便成为一具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行尸走肉;
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灵魂的思想建设,便无法踏入文明世界,并逐渐走入灭亡的道路;
林连玉被尊称为"族魂",便表示他在华族的地位,然而,在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却又超越了种族的藩篱。
君不见,林连玉先生逝世后的二十几个年头里,直至今天,社会道德逐渐败坏不堪、母语教育被边缘化、民主人权及言论自由受到打压等的现象越趋严重,我们必须让林连玉纪念馆建立起来,让这个文化中心把林连玉精神散发出去,让这所拥有灵魂的建筑物唤起大家对这个国家的建设及效忠!






1969年大选,联盟(国阵前身)面临重挫,敦拉萨在取代东姑阿都拉曼成为首相后,面对在野党与学生力量的威胁,双管齐下,左手收编镇压在野党;右手制定《大专法令》,全面钳制蓬勃发展的反对运动。
98年烈火莫息运动发生前,校园选举几乎无人关注;然而在后烈火莫息年代,校园政治气氛也与校外一样升温,校园更分裂成蓝绿两阵营,蓝派(后期称亲校方阵线—校阵)被视为校方及国阵的代理人;而青派(后期称亲学生阵线—学阵)则被视为亲在野党立场,蓝绿的斗争就宛如朝野在校园的代理人之战,校园选举的新闻价值突然水涨船高,媒体纷纷开始给予广泛的关注与报道。
根据《当今大马》的报道,2006年1月27日,现任首相纳吉当时接见17个国立大学的学生代表理事会,当时的学生代表理事会都是由亲校方阵线掌控,他们‘要求’政府不要废除大专法令。
去年马大校方提控邀请政治人物入校的马大华文学会辩论组成员时,当时执政学生代表理事会的亲学生阵线就不断给予声援,甚至到国会向副部长请愿,在一连串地舆论攻势下,最后成功迫使校方宣布被控学生无罪。如果当时在马大执政的是亲校方阵线,被控的学生是否会获得学生代表理事会声援可都是一个未知数。
社会没有看到80年代后的经济困境的真正原因,反而大家都为他们的困境或失败冠上各种名号。社会以草莓族 、布丁族和豆腐族来形容80年代后的青年外表光鲜亮丽、甜中带酸的生涩、在温室中长大及一捏就破的特性,无法面对毕业后的工作压力。世界工厂中国富士康发生多宗青年跳楼案后,有的社会人士就为现代青年冠上低抗压性、温室长大的草莓族。
以上现象看来,我国青年出来工作的,大多只有四种选择,否则就得失业。一部分大专资格的青年将会成为专业人士如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建筑师等;另大部分大专资格青年都投入金融业、保险销售员、公司销售员、行政人员等;至于中学毕业的青年则将从事公司仓库管理员、快餐厅员工、汽车摩托维修员等;剩下另一种就是看破辛苦工作仍无“钱”途和前途的青年,又不甘失业遭人白眼,他们唯有挺而走险“捞偏门”,如从事翻版光碟、刮刮乐、打着为老人院孤儿院的名义非法筹款、酒吧看管人、地下万字等。当然,有部分青年会去当攫夺匪、收保护费的私会党员、大耳窿收账员等。这就诚如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学家卡普索斯(Steven Kapsos)所说“青年人一旦失业就别无选择,他们必须工作,大部分人最后不得不转入非正规经济部门”。
目前,我国的劳工法令(我国劳工法令被称为Employment Act,翻译为雇佣法令,单从名字上的意义来看,就已觉得该法令不倾向工人权益)看起来好像“反劳工法令”。我国劳工(俗称打工仔)并没有最低薪金的保障。怡保西区国会议员古拉就说了:“世界各国的劳工法令都是为了保护劳工权益而设,但我国的劳工法令不但是对资方友善,还伤害劳方利益。”以我国连锁便利店为例,其薪金为每小时仅3令吉50仙,难怪我国条件较好的劳工都爱到工资较高的国家工作。以国人爱到的澳洲为例尽,先进的澳洲就设有最低薪金制,经济不景气时,其最低薪金不减反增,从2008年的每小时14.31澳元或每星期543.78澳元增加到2010年的每小时15澳元或每星期569.90澳元。



电影有一幕描写打架鱼为了见她的父亲,和Botak一同到槟城去。在槟城,打架鱼的父亲竟然是住在姓周桥上。但问题是,80、90年代的槟城,早已搭上了现代化的列车,现代化的建筑随处可见,为什么打架鱼的父亲就非要住在姓周桥不可?电影这一幕还描绘了各种姓周桥的“生活奇观”,例如一群人在木屋内赌博,因为警察找上门而慌乱的逃跑,一些赌徒甚至跳入海中逃生。难道赌博,就是马来西亚华裔的“本土”文化?
因此,在这部电影里头,传统和现代化的对立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对立,清楚呈现在电影对自行车的运用上。自行车在这部电影里是代表着传统,更往往有着美好或者较正面的涵义。Botak与打架鱼相处的时候,很多都被自行车所陪伴。打架鱼与母亲坦诚交心的那一幕,也是在自行车上进行。Botak从流氓马麟凡手中“解救”打架鱼,也是用自行车撞向马麟凡。
电影向来都是一种跨文化的产物,而电影的商业性质,向来都是以区域性或者跨国性的形式来运作。一部电影要在全球电影工业中生存,就必须思考如何跟这工业协商,以及有效的参与它。像李心洁、梁静茹等这些经过台湾香港“文化包装”的娱乐明星,我们已经不能轻易的把她们定义为“马来西亚艺人”,这些“跨国华裔艺人”,却有助于把这部电影推销至其它以华裔为主要观众的国家。可以說,它的制作本来就具有进入这种跨国电影市场的野心。


“多元共存”这当然也是多元理念的其中一个向度。但是,从华教运动对“多元”的界定可发现,其所争取的“多元文化”仅是不同源流的学校能同时并存于马来西亚,这与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理念不尽相同,华教运动的多元论述并不是追求个人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与实践。
在“运动”的实践方面,华教运动是否“多元”?其实华教运动一直以来缺乏与非华裔社群和非华语团体的联系,号称“争取母语权益”的华教运动鲜少关注母语权益同样受到压逼的印裔社群或原住民团体。2002年白小事件的发生,因缘际会让部份学运成员进驻到董教总,从此协助华教运动展开了与NGO非政府组织的密切联系,但随着学运成员在这两年悉数离开,董教总与非华裔/华语的NGO组织联系巨减,如今的运动方向又回到为以华人社群为主。